一名脫貧群眾的“感恩禮”
周口日報·周道客戶端記者 侯國防 通訊員 于新豪
“崔書記,今年俺種的花生收獲了,今天給你送一些嘗嘗?!苯?,鹿邑縣辛集鎮朱樓行政村村民王義肩扛一尼龍袋花生,手提一桶花生油趕到鎮政府,交到扶貧干部崔金城手里。
“你太客氣了,你是困難群眾,對你進行幫扶是我應盡的義務。你家雖然條件好轉了,但不算富裕,家里學生又多,你的心意我領了,這些東西我不能要!”
王義一聽急了,說:“崔書記,這是我的一片心意,你如果不收就是看不起我!”
“好,我收我收?!贝藿鸪沁呎f邊從兜里掏出一些錢給王義,“我兜里錢不多,這些你拿著給孩子買些學習用品?!?/p>
“崔書記,你給我錢還是看不起我?!币环谱尯?,王義堅決不收錢。
崔金城笑著說:“好吧,來日方長,有什么困難及時給我打電話,我隨時幫你解決?!?/p>
王義是鹿邑縣辛集鎮朱樓行政村脫貧群眾。2017年11月,崔金城積極響應上級扶貧號召,到本鎮朱樓行政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。經入戶走訪,崔金城得知貧困戶王義屬輕度殘疾,其妻子患有精神疾病,5個孩子正在上學,雖然家里種著十多畝責任田,但還是收不抵出,生活比較困難。
為讓王義一家盡快擺脫貧困,崔金城與村干部幫助王義家申請了低保和公益崗位、殘疾補貼、電費補貼、教育補貼等,同時對王義家的房屋進行了危房改造并改造了廁所,為王義夫婦辦理了慢性病卡。崔金城還經常自掏腰包為王義的孩子買本子、筆等學習用品。
通過一系列幫扶,王義家的生活狀況得以改善,房屋不漏了,孩子上學也有了保障。幾年來,王義家從貧困戶變成脫貧戶,又從脫貧不穩定戶變成解除風險戶,這一路走來,離不開以崔金城為代表的鎮村干部和各職能部門的幫助。
由于崔金城經常到群眾中訪貧問苦,深得群眾信任。王義和一些貧困戶把崔金城當成脫貧致富的精神支柱,誰家遇到困難總是給他說,聽取他的意見。
去年春天,聽說王義想種植花生,崔金城駕車跑了多個地方,幫助王義購買花生種子,當年,王義種植的花生就獲得了豐收。今年,王義擴大了種植面積,產量也不錯,親戚鄰居都說,王義家能有今天的好生活,不能忘了崔書記。
雖然今年7月崔金城被調離朱樓行政村,但該村群眾對他的感情始終如一。為表感激之情,11月8日上午,王義特意裝了一尼龍袋花生,并榨了一桶花生油,趕到鎮政府送給崔金城,讓他與鎮干部品嘗品嘗。
“群眾帶著禮品到鎮政府感謝扶貧干部,這說明扶貧干部的工作確實有成效?!辨傞L丁豐凱對記者說,該鎮像崔金城這樣深入群眾、工作敬業的干部還有很多,正是因為有這樣一群扶貧干部,才讓該鎮的扶貧工作得到群眾的廣泛贊譽。②7
